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53万,比2023年多出62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1952年,报考人数:7.3万人,高校招生数6.64万人,录取比例91%
1953年,报考人数:9.0万人,高校招生数7.0万人,录取比例77%
1954年,报考人数:13.4万人,高校招生数9.38万人,录取比例70%
1955年,报考人数:17.7万人,高校招生数9.8万人,录取比例60%
1956年,报考人数:35.0万人,高校招生数18.5万人,录取比例48%
1957年,高中毕业生人数:19.4万人,高校招生数10.6万人,录取比例54.6%,报考人数:25.2万人,录取比例42%,1958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19.9万人,高校招生数26.5万人,录取比例121.0%
1959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0.0万人,高校招生数27.4万人,录取比例91.3%,报考人数:33.3万人,录取比例81%,
196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9.0万人,高校招生数32.3万人,录取比例111.4%
196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7.9万人,高校招生数16.9万人,录取比例44.6%,报考人数:21.4万人,录取比例80%,
196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4.1万人,高校招生数10.7万人,录取比例24.3%
196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30.7%,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25%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40.1%。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34%
1965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45.6%
1966年至1969年,推迟高考,大专院校没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学员,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
1971年,没有招生,原因待查。
1972年第二届工农兵学员,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
1973年第三届工农兵学员,1973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5.3万人。
1974年第四届工农兵学员,1974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6.5万人。
1975年第五届工农兵学员,1975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9万人。
1976年第六届工农兵学员,1977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21.7万人。
1977年,报考人数573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7% 。
1977年12月10日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最终,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录取率6.6% 。新生当年秋入学。
这一年的高考,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这一考试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这是一张珍贵的1978年高考成绩通知单,408分的总成绩在当时堪称学霸。
1979年,468万人报考,录取了28.4万人,录取率为6.0%。
这一年开始,高考的日期定于7月7-9日举行,除了1983年外,一直实施到2002年。下图为1979年安徽省宿县地区准考证。
1980年,333万人报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为8.4%。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多人。
这张旧照摄于当年开考前的考场,两名女生正在交谈。她们的笑容给沉闷的考场带来一丝轻松的气息。
1981年,259万人报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为10.8%。
这是1981年,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复习高考内容的青年。
1982年,187万人报考,录取32万人。录取率为17.1%。
这一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志气高昂的他,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不过遗憾的是他当时的数学只考了1分。次年高考,他的数学也只考了19分,不甘心的马云选择了“第三战”。这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到了79分。但遗憾的是,他的总分与本科线还是差5分。不知道是不是黄天不负苦心人,由于同专业招生人数未满,马云最终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剂进入外语专业。
1983年,167万人报考,录取39万人。录取率为23.4%。
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来了个措手不及。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当时不少考生没有真正看懂这幅漫画,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得哭笑不得。
1984年,164万人报考,录取48万人。录取率为29.3%。
10月27日,报名参加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高考复习培训班的年轻人,将报名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1985年,176万人报考,录取62万人。录取率为35.2%。
这一年,高考向着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方向发展,也是在这一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1985年高考前夕,北京171中学的王琳和一位男生隔着几张课桌低头看书,他们在谈恋爱,后来考入同一所大学,结婚、离婚。照片记录了一对恋人青涩的求学时光。
1986年,191万人报考,录取57万人。录取率为29.8%。
“黄冈中学”,是一个提起“高考“就不得不提的“神话”。这一“神话”,在1986年,几乎达到巅峰。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打着“黄冈”旗号的试卷、辅导书,以“偏、难、怪”著称,恐怕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噩梦。
1987年, 228万人报考,录取62万人. 录取率为27.2%。
这张老照片,记录了高考结束的考生们,兴高采烈地走出考场的场景。
1988年,272万人报考,录取67万人。录取率为24.6%。
这一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发现了抄袭作文。根据高考语文命题专家高朝俊曾在其书《高考作文那些事》中的描述,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习惯”为题,在选择“样卷”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写得太好,判为一类卷上等。在把“样卷”发到阅卷教师手里以后,就有教师来反映,这是一篇抄袭之作。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把“疑似抄袭”的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百度”一下,把搜索到的有关文章对比一下,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阅卷组只得在请那位老师回忆了原文出处后,派了几位教师,把近5年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搬了出来,一份份地找过去。终于,在1984年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找到原文。于是那篇文章被判为“抄袭”,得了很低的分。
在高考恢复10年后,整个社会学习的热情越发高涨,这是大年初一的上海,求知的年轻人令图书馆的自习室座无虚席。
1989年,266万人报考,录取60万人。录取率为22.6%。
这一年,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方向走。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后来就用上了阅卷机器。像这样70年代的高考阅卷现场,慢慢地就看不到了。
1990年:报考人数283万,录取 61万人,录取率为21.6%。
当年10月,国家教委启动“三南改革”,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而这一重大政策的宣布,离次年高考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无数人的命运因为这一纸文件而改变。直到今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仍在不断变化。“上榜”这件事,对每位考生都充满了变数。
1991年:报考人数296万,录取 62万人,录取率为20.9%。
在高考前不到三个月,国家教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会考原本只是学业水平考试,但是后来,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地方依照会考成绩将一些学生提前驱除“出局”,不被允许参加即将到来的全国统一高考。
1992年:报考人数303万,录取 75万人,录取率为24.8%。
这一年,刘强东考取了江苏宿迁的高考状元。据《年轻就是要:活出你自己》一书中描述,刘强东的小时候的梦想是从政,做县长,造福一方。当时,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但他早已经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清华物理系,填写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那时候的他想当然地认为:进了人大就能做官,而社会学又是统管一切“小学科”的“大学科”。可惜的是,在入学当晚,刘强东的美梦就破碎了。因为同系的师哥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无关,而且就业状况在人大排倒数第二,仅次于人口系。在今天,高考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的情况,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1993年:报考人数286万,录取 98万人,录取率为34.3%。
这一年,国家教委大手一挥,开始在各省市中铺开“3+2”高考科目设置,即文史类考语、数、外三科加政治、历史二科,理科考语、数、外三科加物理、化学二科。这种科目设置一直沿用到2000年。这是一张1993年的高考政治试卷,这样的卷面设计,让人分外熟悉。
1994年:报考人数251万,录取 90万人,录取率为35.9%。
这一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湖北三峡坝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黎开英的儿子望军在1994年全国高考中,以651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乡亲们纷纷来到他家祝贺。金榜题名给这个农村家庭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1995年:报考人数253万,录取 93万人,录取率为36.8%。
即将进入考场的考生正在考场外进行着最后的温习。
1996年:报考人数241万,录取 97万人,录取率为40.2%。
漫画作文题再一次出现已是1996年。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这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被评价为讽刺现实,直面社会阴暗面。也由此引发了教育界与医务界的一点不愉快。
1997年:报考人数278万,录取 100万人,录取率为36.0%。
7月28日,西安。发榜了,许多高考生落榜。国家办的大学有限,社会办学的大学便应运而生。这是招生咨询会上,替儿子选学校的父母。
1998年:报考人数320万,录取108万人,录取率为33.8%。
这年高考结束后,一位考生在清理自己的学习资料。厚厚的资料摞起来,超过了小伙子170厘米的身高。
1999年:报考人数288万,录取160万人, 录取率为55.6%。
世纪之交的1999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幸亏我妈没早生我一年!”,当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太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一年,高校招生比例猛增至47.4%,而直到6月时,许多考生尚不知会有此意外之喜。扩招,给了很多人圆梦大学的机会。这一年的高校扩招引发了“大学新生潮”。图为武汉大学“迎新”场景。
2000年:报考人数375万,录取221万人,录取率为58.9%。
这一年,电脑和互联网还是稀罕物,位于北京东大桥的百脑汇电脑城,一大早就有许多考生和家长来到这里,排队等待免费上网查分。据工作人员说,一个上午就来了近百人,查完了分数,每个人的表情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2001年:报考人数454万,录取260万人,录取率为59.0%。
这一年,高考取消了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这给无数大龄考生以惊喜和机会。以炒股为生的黄顺锋做梦也没有想到今生还有机会参加高考。他同众多大龄考生一样,成为高考新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2002年:报考人数510万,录取321万人,录取率为62.7%。
7月7日,上海市92800多名考生冒雨走进全市3800多个考场参加高考。而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面向大海”,因取材范围过大,颇让部分考生感到无所适从,纷纷表示心里没底。这位女生刚出考场,便向母亲诉苦。在“吐槽”还未被发明的时代,当时的考生也就无法享受到集体吐槽高考试题的乐趣。
2003年:报考人数613万,录取382万人,录取率为62.32%。
这一年,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高考终于告别酷暑。678的谐音是“录取吧”,在残酷竞争的考试中,这也许正是考生需要的一点心理安慰。
这一年,全国爆发了大面积的非典疫情,想要进考场,还必须先过“体温测试”这一关。
2004年:报考人数729万,录取447万人,录取率为61.3%。
6月7日,63岁的“爷爷考生”邹伟敏在浙江嘉兴海宁一中考点参加考试。像这样的大龄考生,如今并不罕见。大学是一个美丽的梦,而这个梦,并不只属于年轻人。
2005年:报考人数877万,录取504万人,录取率为57.5%。
这一年,海南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引发了全社会对“高考移民”及“高考公平”的大讨论。当年,李洋先是被告知高考分数海南理科第一名,海天学校还挂出醒目的条幅,祝贺李洋取得好成绩。眼看就要实现上清华大学的梦想,但因为有人举报,他在海南就读未满两年,不符合海南省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要求,被取消了录取资格。李洋后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2006年:报考人数950万,录取546万人,录取率为57.5%。
6月7日,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老师,在开考前,送给每位考生一个贴有“心会跟爱一起考”的苹果,预祝考生“平稳考出丰硕成果”。一个苹果,代表祝福,也隐隐投射出教师群体在面对高考时的焦虑。
2007年:报考人数1010万,录取567万人,录取率为56.14%。
高考,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毕竟,谁家还没有个要高考的孩子呢?2007年某公交公司出动公交车免费接送考生,并且在考场外设置了车厢服务站,让家长不必在酷热里等待,可以上车免费饮水和休息。
2008年:报考人数1050万,录取599万人,录取比例57%。
7月3日,四川地震灾区延期高考举行。在德阳人民医院的“病房考场”内,4名东汽中学考生正在填写答题卡。
2009年:报考人数1020万, 录取629万人,录取率为61.8%。
高考结束,广东省四位“状元”骑着高头大马,霸气巡街。高考催生出一种“状元经济”——状元笔记、状元错题、状元食谱 ……只要跟“状元”沾上点边,都会卖的还不错。
2010年:报考人数947万, 录取657万人,录取率为69.4%。
高考结束,也许是多年未曾见过的笑容绽放在考生和家长的脸上。鲜花、拥抱,毫不吝惜。高考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亚于一场战争,所有人都如释重负。
2011年:报考人数933万,录取675万人,录取率为72.35%。
高考这天,工地停工了,汽车不鸣笛了,就连大妈们都不跳广场舞了,整个社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考生释放善意。
一位考生在的哥、交巡警等人的爱心接力帮助下抵达考场后,不禁感动地哭了出来。
2012年:报考人数915万,录取685万人,录取率为74.86%。
6月8日下午,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紧挨着南京市九中高考考点的道路上,考生家长排成一排,堵住马路,指挥过往的自行车、电动车绕道而行,以免噪音影响考生的考试。高考,从来就不是只考学生的。
2013年参考912万人,录取694万人,录取率76%。
每年临近高考,家长为了考生,做尽各式祈福,试图为高考之战的胜利增加一块砝码。2013年5月13日,江苏省南通市,当日是民间传说的文殊菩萨生日,考生家长前往当地剑山风景区——文殊菩萨庙烧香祈福,求菩萨保佑子女考出好成绩。
2014年参考939万人,录取698万人,录取率74.3%。
临考前几天,四川巴城部分学校考生,用撕书、扔书的方式释放压力,迎接高考。
2015年参考942万人,录取700万人,录取率74.3%。
2015年6月5日早上8点8分,一年一度的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送考开始。42辆送考大巴载着数千名高三考生,从这个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学校驶出。送考车的车头车尾都坐着穿红衣服的学生,有学生打开车窗,喊着毛中必胜,毛坦厂当地万余名群众和家长,自发来到车队两侧为考生送考,家长们手持空色旗帜为高三考生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2016年参考940万人,录取705万人,录取率75%。
高考是许多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为了维护高考公平性,反作弊工作也在不断从“人防”向“技防”升级。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法之中,使得2016年高考被社会评论为:“史上最严高考”。高考的公平公正,应是这个社会的底线。
2017年参考940万人,录取700万人,录取率74.46%。
安徽毛坦厂中学,一所声名鹊起的高考补习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参加送考活动,2017年也不例外
2018年参考975万人,录取715万人,录取率73%。
长沙明德中学门口的“旗袍妈妈”,合影留念。旗袍,意味着旗开得胜。
2019年参考1031万人,录取820万人,录取率79.53%。
2019高考正式落下帷幕,当天下午,在合肥十中考点,一名考生出场时,突然跪在母亲面前,感谢母亲。
2020年参考1071万人,录取967.5万人,录取率89.75%。
由于疫情缘故,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给了考生更多时间,也给了考生更多可能。
2020很难疫情让高考推迟了一个月,风雨无情人有情,本身已经开局艰难,过程还充满艰险。洪水肆虐、暴雨延考、公交坠江…这一桩桩一件件,更像是对所有人的考验。一直以来,从没有任何困难和挑战能难倒中国人。
越是艰难,我们就越是团结。我看到了一群群普通的人,用自己的力量为所有考生护航,他们做的事,也许算不上惊天动地。
但他们留下的每个瞬间,都让人感动、让人温暖、让人惊叹、也让人震撼……他们,值得我们铭记。
安徽歙县考场的情况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因为汛期严重,考试不得不推迟一天。为了确保接下来考生能顺利通行,当地的民兵应急队伍、公安干警、消防官兵,一夜之间徒手搭起两座浮桥,速度令人惊叹也让人心疼。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当天的高考无一人因灾缺考,全天考试安全平稳。
2021年参考1078万人,录取1001.32万人,录取率92.89%
新高考3+1+2,新增8省份,高考时间由原来两天变成三天,6月9号上午:“物化地”考生考完之后下午最后一门生物,来给“物化生”的同学加油打气:好朋友们!冲鸭
2022年参考1193万人,录取1014万人,录取率85%。
“网课一代”迎大考,双减后的第一年高考6月7日,2022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除上海外,全国的高三学生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迎来他们的“人生大考”。高一时,赶上新冠疫情暴发。随后的高二、高三,反复停课、居家、上网课成为常态,戴口罩考试也成了他们的独特记忆,甚至还有一些校园出现了疫情感染。这些无疑给他们的高中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另一方面,今年高考人数再创新高,据教育部公布信息,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193万人,比2021年增加115万。这届考生真的挺难。“网课一代”迎大考,双减后第一届高考!
2023年参考1291万人,录取1042.22万人,录取率80.72%。